残剑

Stop walking today and you'll have to run tomorrow!

城市的边缘人:拆迁暴发户

| Comments

住的小区是政府安置那些田地被征用的农户的,这里的每个家庭至少有两套房子,一般一套是自己住,另外一套出租,多出的那套按照规定是不能出售给其他人的。虽然没有了土地,但他们还是幸福的,至少分到的房子可以租出去,而且每年都在涨租金,那些农村被拆迁的人就没有他们那么好过了。

交完房租的时候,朋友偶尔会说:“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暴发户。”之所以会这么说,是因为那些房东的脖子上经常会挂着一根粗粗的金项链(以前的这种映像只停留在煤老板那里)。也有一些朋友会不屑地说:“其实他们就是农民。”这话我不太喜欢听,因为带有些歧视性质。加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来自农村地区,不得已来到这个繁华的都市打拼。

这里树立起高大的楼房,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成了城里人,可真正城里的人们还是称他们为“农村人”,就连我们这些住客在背地里还是称呼他们为“农村人”,这种魔咒在老一辈人那里是改变不了的了,等到他们的下一辈才会得到真正的认可。这里大部分的人,并不是在金钱上得不到认可,而是在思想和品味上得不到认可。他们也知道自己不被大众认可,所以经常借助一些饰物(粗条金项链,大大的金戒指,等等)来装点自己,这些东西没有衬托的作用,反而却侧面说明了他们品味的低下。很多房东人还是不错的,可他们时不时也来点粗口(这应该就是真实,城里人反而被文明克制了,变得虚伪),这让人觉得亲切,农村的人们说这些话的时候顾忌的东西不会太多。

随着城市的发展,这里早已不属于荒凉地带了,可这里还是保持着一种乡俗,在老人离去的时候,会放烟花爆竹(我没记错的话,城市里这种行为是禁止的)。我并不反对以传统的方式送离自己的亲人,但以爆竹的那种响亮程度,我不清楚他们是要把亡魂招回来,还是要炫耀自家的财富(这应该是我多想了)?归根结底,还是在于他们的思想,这些已根殖于他们的内心深处,或许这辈子也改变不了了。

城市的边缘人:进城的新一代

| Comments

老的一代离开了,新的一代怀揣着梦想奔赴这里,开始他们的拼搏,他们不仅肩负了自己的理想,还稍带了上一辈的愿景。不管上一辈人是否在大城市闯过,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外拼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。这种想法在农村的家长那里比较突出,因为他们已惧怕那种穷苦的生活,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想自己那样生活着,他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把他们送出去,不管是让他们继续上学或当学徒。

大学毕业后,人流一般分两拨走:大部分回到了家乡,这里面有很多人是家里有关系的,家里已经为他们的发展铺平了道路,剩下则靠自己和家里挤进一些稳定的单位;另外一部分留在了大城市奋斗,大部分在家乡没有背景,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,他们别无选择,有一小部分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留下,想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。小城市靠的是关系,而大城市在关系方面相对薄弱一些,很多时候更会注重一个人的能力,这也是很多无靠山的年轻人愿意留下的原因,至少能够看到一丝的希望。

有人或曾跟家里的安排抗争过,但最终失败了,失败了只能证明更适合听从父母的安排,没有所谓抗争的光辉史。农村的父母又是否比较不在意自己的子女呢?我想天下的父母没有几个是不疼惜自己的子女的,只不过是农村的父母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罢了,他们在家宰一头猪的时候,甚至想着怎么把整头给子女搬过去。

城市的边缘人:那些民工

| Comments

我们曾自嘲自己的薪资水平不如农民工,可又有谁真跑去当搬砖的呢?我估计这样的人屈指可数。民工的工作苦、累、脏,还有就是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保障,做完了这家还得找下家,中间停工一段时间也是有可能的,没有任何的节假日。

那些在工地干活的工人们一般都是住在公司搭建的帐篷里,等到房子建起的时候,他们就在楼里找个自己满意的地方,围起来,暂时把那里当作一个住所,直至这所大楼完工。所以当你拿到新房的时候,你可能不是第一个住户了。其它一些工种的农民工可能没有盖房子的工人们工作强度大,收入也不是很高,因要节省成本,住的往往是狭小的地下室(可能是三、四百一个月,没有窗户,除了放张床和一些零散的生活用品外,其它的几乎容纳不下),可能里面住的还是一家三口。无需怜悯,因为一个人总是尝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自己活得更好,当不能暂时不能改变的时候,人们会选择克制自己的欲望。

在城市的一些角落里,总是能够看到一些低矮的屋子,会有一些修车或者是其它一些小买卖的店铺,他们随着拆迁不断地向城市外围移。租城市里的店面,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,给别人打工的话又没有自家干的那种自在,最好的选择就是搬到城市偏远的一角了。还有一点让他们畏惧留在城市中心的是——他们的技艺正逐渐地丧失竞争力,他们只有寻找到和他们相近的人群定居,才会有生意可做。不能追随时代的潮流,跟没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,譬如80后的我们可能已经不能理解90后的一切了(比如想做什么,要一些什么,什么东西对他们才有吸引力)。

《创客——新工业革命》:一个全新的时代

| Comments

chuang ke

创客一群一直存在于大众之中,但近些年受到的关注度才逐渐变大。以前很多产品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乐趣, 受限于资源的限制根本不能大规模的推广。正如《创客——新工业革命》一书的作者安德森的外祖,发明了新型喷灌系统,但因没有厂房为自己的设计生产产品,只能将自己的专利卖给厂商,从中获取微博的专利费。

可作者外祖父的事情已是几十年的事情了,现今的一切都变了,知识变得容易获取,元器件也变得更廉价,且不用惧怕因自己没有厂房而不能生产设计好的产品,就连那些厂商也愿意接受小额订单了。老罗曾在锤子手机的发布会上,表示了对雷军的感谢:“是他让那些大的制造商看到了我们小厂商的实力,他迈出了一小步,却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走的道路变得不那么坎坷。”(这不是原话,…o(∩∩)o…哈哈)富士康都能够那样做了,其它的小厂商也毕竟不会固执地坚守着“大额订单”的原则,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,没有谁愿意错过任何的机会,更何况他们已有了太多太多的教训。

作者也提出了对未来10年的一个发展方向:

20年的创新史可以用两句话概括:过去的10年,人们在找寻通过互联网创造、发明以及合作的新方式;未来的10年,人们将把这些经验应用于现实世界中。

提炼一下就是:在未来的若干年里,人们将会用互联网思维(虽然被很多人用烂了,但我觉得它本身是不容置疑的)尝试去改变原有的东西。互联网的发展是虚拟经济,到一定程度后终究要回到实体,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,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。

魔镜:挑战传统的镜子

| Comments

mo jing

这是去年五月份的一个想法,不是一时的幻想,现在对这件事还是有思考。想法这东西根本不值钱,人们往往嘲笑的不是一个人的想法,而是他的实力,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沉寂在内心。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,同大伙探讨,也希望有能力的朋友可以去践行。

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常常提到电商导购的概念,为此还搜集了这方面很多的网站:“美丽说”、“蘑菇街”、“口袋购物”、“爱图购”、“欢乐淘”、“穿衣助手”、“逛”、“什么值得买”、“3.5千克”、“贝壳网”、“LC风格网”、“我爱搜罗网”、“时尚顾问”、“果库”。这些网站现在做得都还不错,有参考的价值。既然这已是一片红海,还有做的必要吗?如果有这样的疑问,阅读该篇文章的朋友可以不用往下看了。

那么如何去做呢?就我的想法,大致可以分成以下的一些步骤。

构建导购网站

这是一个起始的步骤,可以说也是最不容易做的,它可能带来不了任何的利益,而且还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。抓取数据,搭建一个社交导购网站,吸引用户,最重要的是要构建自己的内容平台。对于最后一点,我非常在乎,并不是说从其它平台抓取的内容就属于自己了,这样构建不出自家平台的个性,也不能吸引到客户。解决内容的一个方法:可以鼓励一些喜欢分享的朋友创造内容,初期会很艰难,但适当的鼓励还是能够留住一批UGC生产者的。没有这样的人吗?像哥这样无私奉献内容的人还是很多的嘛,哈哈…这个阶段不必刻意追求用户的数量,能够达到一两万就可以了,一定要做到精,把平台做得精,重要的是构建核心用户(能够培养起100个就很不错了),努力让自己活着,让团队的成员(只有够基本生活的工资和大饼,而且是为了理想而聚集在一起的一批人,不合群的立马踢掉)看到希望。

我也不知道人生的真谛是什么

| Comments

在电影院看韩寒的处女作《后会无期》,表弟给我发来了文章《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到西藏旅游就能找到人生真谛?》的链接。我没有去看文章,直接回复了“找不到”。事后觉得这个回复不是很妥当,毕竟还是有人在进藏的途中经历了磨难,从而悟出了自己的人生,但这不一定非得去西藏才能做到,通过其它的途径也能到达同样的效果。

对于多数人而言,进藏只是一种游历而非感悟人生悟真谛,我真不相信就凭在那短暂的逗留时间能够悟出对人生有意义的东西,最多是给人们带去不同的感悟。在那里的时光让我感受最多的是部分藏民的蛮横无理,很多行为根本跟文明不搭边。当然还是有好的一面的,就我去过的寺庙,从没有见过劝捐的现象,捐多捐少完全出自个人的意愿,那里还准备了给信徒找零的地方(没人看管,自己兑换)。相比内地,在这方面做得实在太差了,在凤凰古城一个天黑夜高的晚上我曾被劝捐,我的诚意最大限度是100块,可看到老秃驴(佛祖缺钱吗?缺的是人们的诚意)不满的表情,搞得我很不爽。从西藏回来后,内心默默地对自己说——以后不再给内地的任何寺庙捐一分钱。

我曾问进藏的朋友一个问题:”徒步搭车进藏,你是怎么做到的?“

他说:”我没有想那么多,中间也有过畏缩,但内心一直告诫自己再难也要尽力去做,最后到了拉萨。在西藏也没怎么玩,随即就坐火车回来了。“

其实去西藏也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,有些人只是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,做一件挑战自己的事,并不是很多人宣扬的那样——去寻找人生的真谛。如果真能那么容易地找到人生的真谛,那这个社会不会像现在这样,而应该更加的美好。

无病呻吟

| Comments

之所以痛苦是源于自身的无能,想着改变却从未有任何的行动。即便开始了一件事情,却没有持久性,以至于一事无成。曾想过很多的事情,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做成的。三年有小成,七年方可有大成,是我们坚持的时间还不足够的长久。

我们总觉得自己很年轻,那是因为我们周边的社交圈都是和我们同龄的人。看看那些网络里的后起之秀,不只是90后,还有一些刚上初中和高中的年轻人,他们为这个网络生产着内容,阅读他们的文字会让人惭愧,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知识面和见识。看着一些技术文章的时候,总觉得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工作者,细看他们的简历总是让我大吃一惊,他们还是学生。想想当初自己上学那会都不知道干嘛去了,从一开始我们就输得太多太多。

闲的时间总是很多,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一项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。当一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,他一定很知足,每天都会过得很充足。过去以往的日子,我都不知道如何度过的,在那些日子里我并没有做太多有意义的事情,以至于没有任何的回忆,一年又是一年。我也曾努力回忆,却怎么也想不起来。

当被问及年龄的时候,也总喜欢告诉他人虚龄,这会让人有一种迫切感。或许说周岁显得要好听一些,但这并不能让我变得年轻一些。不过还是对自己的年龄忧心忡忡,是跟时间过不去,奔三这件事,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怕。

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别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,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不满,却没有更多的思考,只是我们活得太自我。

以上种种构建了现在的自己,又该何去何从?

这是病,得治

| Comments

进入老东家的时候,我们部门的新人被要求使用公司的UI设计工具设计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界面,然后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。我的想法是——在DVD系统中把桌面搬进去,就好比我们经常见到的XP系统那样,觉得未来的一切电子设备就会形同PC,这个想法至今没有变过,所以见到Ubuntu移动操作系统的概念的时候我会兴奋不已。当然做得很简单,一张桌面背景,其上放上一些图标,点击图标后能够进入相应的界面,同时实现返回的功能。我做得不是最好的,是几个新人中排在最后的(不能太直白地说是最后一名了,哈哈…),但我自始至终觉得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。

那时部门做的是新产品,业界称它为BD,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新,大部门里很多老人对那些东西了解的也只是极少的,对UI工具熟悉的也就只有三个(他们用那个工具都开发过相应的功能)。我们这批新人通过那个项目的训练,都变得熟悉起来,后续QA团队报的一些UI方面的bug都交给了我们处理。处理UI方面的问题看似是很低级的,但看看那些精妙的代码设计还是让人受益匪浅的。看是一回事,做又是另外一回事,现在想设计同样的一个东西还是很有难度。

部门里的一些老人对于新的东西也是缺乏尝试的乐情,所以他们很少主动去学习UI设计方面的东西,这些也是新人能够在部门里崛起的机会。不只在老东家是那样的情况,很多大公司也是如此,一旦适应了某种工作方式,就不愿意去改变。曾跟@语文书 探讨大公司的问题,她说“大公司都是这样,所以有很多不甘如此的高管会出来创业,有很多的员工才会离开那些平淡的岗位”。想想也是,要是那些大公司都保留不断改变并加以实行的态度,那么那些小公司是没有多少机会的。我不清楚自己会不会因为工作时间变久,也适应了当前的工作模式而不去改变,这是我对自己的担心,希望自己不要成为那样的“老人”。